詳細內容請看內文

 

 

對於自己的論文寫作經驗分享如下

 

l  縮短題目的孕釀期:

 

我花了約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才將主題確定下來,若從頭來過,我可能會

 

1.以指導老師有興趣與擅長且自己也不排斥的領域著手,這樣老師的協助會更為快速,題目也可以更快確定下來。

 

2.訂定變項:

 

論文的研究,其實就是變項之間關係的來來去去,所以,確定我們的三個或四個變項的名稱是重要的,可以先訂兩個變項下來,第三個變項可以找兩者中間的中介或是調節變項,也可以找兩者關係之前或之後的變項,至於這第三個或是第四個變項的靈感或想法的出現,要靠短時間內不斷閱讀這兩個已確定的變項名稱相關的文獻來找靈感,在紙上一直畫關係圖,而在這之前,需要把中介變項與調節變項及Anova等統計的實際意義搞懂,如此在想變項之間的架構圖時才有基礎,才能比較快的將我們的研究方向弄出來。

 

3.變項確定,可考慮先寫第二章

 

有時候,背景變項也會在架構之內考量,或是也會在一段時間後發現,我們的研究已經有人做過了,那就得再找一個變項出來。變項確定下來後,可以考慮先著墨第二章的撰寫,因為我們找文獻資料來寫第二章時,會比較深入的看文獻內容,這時可能還會換變項,或調整變項位置,變項之間的彼此關係可以想的更透徹些。

 

 

 

l  瞭解接納人性弱點與時間規劃:

      1.變換工作環境及穩定時間作息:

 

有些人性的弱點,我覺得難以克服,比如愛東摸西摸,先上網看一些關心的資訊,導致進度緩慢,因此後來我就學習「哈利波特」作者,固定到「麥當勞」報到,點一杯飲料坐一天,也曾經上圖書館,兩者也都可以有無線網路可以使用,但後來覺得「麥當勞」離家比較近,有一些背景聲音,似乎也能較為專注的撰寫,因此就在「麥當勞」固定「上班」了。

2.切割大塊時間,利於寫作:

 

我想每一個人也都需要有一個穩定自己的環境與固定的作息,有時後有許多瑣碎的事情要處理,也需要妥善安排,切割大塊的時間,才利於論文寫作,因為往往思考剛有一個深入的想法,結果有些事一定得去處理,下次又得重頭來過,特別在想論文架構時,有很多頭緒在腦海裡跑,有時真的需要很大塊的時間整理一個段落,不然時間很容易就流逝,或被切割的太過瑣碎,無法好好利用。

3.論文計畫書與Final的時間安排與規劃:

 

論文計畫書與Final口試都有一定的時程間隔,比如兩者有3個月的時間間隔,如果有畢業時間限制的人,得好好計畫往前推衍的時間,做一個妥善安排,有時後也會碰到學校行政放假的情形,這都要事先搞清楚,做時間的推算,才不致心慌而影響到情緒,也會影響到論文口試進度;時間確定之後,也有一些需要安排事項,比如印製寄發紙本論文的時間點,安排口試當天的瑣碎事宜,製作口試PPT….等等。這些安排妥當並記錄,安定自己的情緒,才好準備口試,想清楚自己論文內涵,也能在口試當天,及時反應自己的想法,充分詢問口委老師,未來修改的方向。

 

我的計畫書口試準備時間是較短的,但由於安排妥當,還可以將PPT內容反覆練習,甚至背誦下來,也在這個過程想了很多關於論文的架構與疑惑,因此口試當天收穫很多,也確定下來方向,後面除了問卷翻譯的確定之外,其他的進度就快很多,但也因為後面時間較為充裕,反而疏於安排規劃,以致於PPT的準備反而不及計畫書口試,Final秀的海報也是前一晚才製作的,可見時間規劃安排與確實執行,重要不可疏忽。

 

 

 

l  論文內容的撰寫

 

1.一次寫一個核心主題:

 

閱讀文獻的經驗,發現許多論文在繕寫內文時,有時一次寫太多的主題了,比如說在談到「後設認知覺察」時,這個段落如果要寫「後設認知覺察」的內涵時,就儘量不要把其他如「後設認知覺察」與其他變項的關聯,或是對於它可能會有什麼影響寫進來,就專注於寫清楚什麼是「後設認知覺察」,「後設認知覺察」到底是什麼意思寫清楚,這樣對我們的思緒整理或是在閱讀上也比較清晰,當然我們在閱讀文獻上可能也會閱讀到「後設認知覺察」別的面向,可以先把它寫在下一段,這樣內容層次比較分明,自己的頭腦也會比較清楚。

 

2.瞭解文字後面統計的使用:

 

前面有提到要先弄懂統計背後的一些意義,這對閱讀文獻與寫作有一定的幫助,比如有些文獻會寫「在控制性別下,OO對XX有影響」,腦海就要出現,這可能是用迴歸統計方法做出來的結果,它的意義,就是在某樣本族群,如果我們把性別「固定」,OO越高,XX也會越高,OO越低,XX也會越低;若是性別因素下去干擾,OO對XX的影響對應,就會不規律,沒有那麼確定,如此,性別是一個干擾因素,那或許可以再想,性別為什麼會干擾OO與XX的對應,也可能是性別之間差異的某一種特質,那這個特質是否就可能是我們找出來的第三個變項。這個在文字意涵清楚了,就有助於我們理清楚我們的變項關係,同時在撰寫時也能將邏輯及核心內涵交代清楚。

 

3.閱讀英文文獻的技巧:

 

剛開始對於英文文獻的閱讀,有很大的恐懼與困難,但經指導老師建議多閱讀些文獻後,我開始閱讀英文文獻,以「靈格思」軟體協助,先閱讀摘要,劃下什麼影響什麼的重要句子,想想與我的論文有否關係,或是內文可能哪一部份,例如我會猜裡面可能會提到有關「後設認知覺察」的內涵,或是「後設認知覺察」影響憂鬱的機轉,這個部分我可能在第二章文獻探討,定義「後設認知覺察」變項時,或是提到「後設認知覺察」影響「憂鬱症狀」的機轉可以用到,這樣英文文獻就很好用來撰寫文獻探討了。

 

4.統計的因素分析:

 

有些工具沒有那麼穩定,或是還是有文化差異性,因素分析不如文獻,這個部分可以多跑試一些可能性,跟擅長統計的口委老師做一個確認後,自己做一個決斷,但抉擇需要有理論根據,只要結果可行,自己可以解釋的通,可以不用太過憂慮,還有可能的話,樣本儘量多,不要少,未來可以有較多的選擇機會。

 

5.細節-問卷個人資料:

 

有些細節是在後續問卷結束,在寫第四章時才發現,這在之前於對第四章的架構並不清楚,其實第四章的統計分析撰寫,也有一定的架構在,第一個部分是類別變項的描述統計(所有類別變項上,有多少人,百分比多少)也就是次數分配,第二個部分是連續變項的描述統計(連續變項的平均數、標準差是多少),第三個部分是類別變項的差異性分析(如男女或年級或背景變項,在各個連續變項的差異性分析),第四個部分是連續變項的差異性分析,連續變項沒有什麼差異分析,這個部分就是,變項之間的相關分析表;第四個部分,就是檢定我們主要的假設,如中介、調節變項。

 

也些人的研究,背景變項是主要假設核心,會在第四部分檢定,但像我的部分,背景變項只會成為類別變項,因此會出現第一、第三個部分,當初沒有那麼清楚第四章的架構,以致於設計出來的背景變項,過於繁瑣,最後也沒有統計的意義,如果當初知道,我會在病史的部分,只設計兩個部分,一個是「曾經確定或懷疑有憂鬱症狀」及「沒有或不知道」兩項背景選擇,這樣我只要分析這兩者之間在主要的「連續變項」中的平均數差異有沒有達顯著水準即可,結果也較有意義,也能分析。

 

l  獻上祝福

 

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許多幫助自己進度「眉眉角角」難以一一罄書,而有更多的苦悶與辛酸,都難以向外人道也,每個人所遭遇的也都有所不同,最後只能祝福大家早日離苦,幸福的彼岸不遠了,加油!

 

                 子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sai白熊 的頭像
    tsai白熊

    讀書會-論文大躍進

    tsai白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